⭐一只唐大鸠

关于《逆浪千秋》

滨臣禁卫🐰:

拜年祭的又一中V神曲,自不消说。我写下这篇,其实是回应很多人提的“一改往年名著套路,只为治水填词,是否力度不够”这一问题。




以下的发言很多来自我的历史老师,一位把历史课上成神课的女子。




先问一个问题:治水对中国人多重要?




我们从古代文明说起。




摊开世界地图,找出四大文明古国。古埃及,古巴比伦,古印度,还有中国。然后再找他们对应的母亲河,尼罗河,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[两河],恒河,黄河。




仔细看看地图,会发现除了黄河以外,这些河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:一条线,一条几乎是平直的线,从高处流向低处,平平缓缓,灌溉流域。这其中,先天条件最好的就是尼罗河,流量大流势缓,枯丰固定,每年还定时定点自带肥沃的淤泥。什么概念?撒了种子就能长,呆子都能吃上饭。




所以古埃及文明最早诞生了。




黄河呢?是这里头条件最差的。那么多大江大河,就你黄河一个大大的“几”字型。你还见过这么凶的母亲河啊?那黄河不就是嘛。




于是这个民族,生生世世,兴衰荣辱,就和治水联系在了一起。




两千多年间,黄河改道了二十六次,决口了一千五百九十次,换句话说,这么大一条河,不到一百年就要变一次道,不到两年就有一次水患。




治水对中国人是多重要的一件事?水不治则国亡。




照理说,黄河流域的环境是真的不好,旱涝不定,那么,在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下,中国人做了什么?




中国人造了长安、开封、洛阳等数不清的当时世界上贯通四方的巨型城市,构筑了一个个坚不可摧的庞大帝国,创造了一个在文化、科技、政治、军事、经济等方面都领先世界的无与伦比的灿烂文明。




至于长江流域,不消多说,南方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是后来的事儿。尽管南方在开发了以后,条件确实比战乱不息的北方好了不少,但史书上记载的诸如“北方高寒,四十强仕;南方卑湿,三十已衰。”,“江南多稻鱼,无巨富之家。”等也不是假话,更何况长江也是个九曲回肠洪涝频繁的主,不比黄河好太多。




仔细想想,中华民族诞生之初的生存条件,与其他的古文明相比,其实是“不太好”的。纵然国土辽阔,耕地面积却不如印度。能种那么多东西,不是天恩,是人力。我们听说过大禹治水,但可没听说过阿育王治水、居鲁士治水这样的历史故事。




但恶劣也不全然是坏的。




继续看地图,你会发现一件事。




中国在地理上,是非常安全的。我们的疆域,自古以来东至东海,南到南海,在古时的航海技术下,从海路入侵中国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南为喜马拉雅山脉横断阻拦,别说当时,就是现在也少有人至。西南处山脉纵横,岭树千里,瘴林遍布,难以通过。至于西边,是茫茫无垠的大漠和戈壁,骆驼过还行,一整支部队若从这里过来,约莫穿过去,也不剩几个人了。北方虽然一马平川,但是向北而去即是西伯利亚,外族若想入侵,必须穿越西伯利亚大荒原然后南下。东北山环水绕,同理南方。




更何况,这一圈边境里,包裹着一个庞大的帝国。




在古代,甚至是现代,入侵中国都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情。刚才说的一圈边境,只有两个漏洞无法防备,一个是北方草原上会有原生兴起的游牧民族,二是在东北的群山叠嶂中,有一个可以通人的缺口,缺口不远处有一座城市,叫锦州。




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次外族入侵,就从这里开始。草原上的蒙古人攻灭南宋,东北地区的女真人,或者可以叫他们,满族人,攻灭明朝。




此外就是近代史的列强,航海技术发展,便可从海上入侵。




被这样严严实实保护的中国,加上历朝历代开疆扩土之功,基本已经达到了古代文明在自然条件限制下能达到的顶端。中华文明得以留存下来,周边环境功不可没。




两河流域一马平川,地处欧亚之交,自古就是战略要地,于是波斯、罗马、蒙古、土耳其接踵而至,文明荡然无存。埃及与中东由西奈半岛联通,苏伊士运河开通前,无须渡船可直接跨过。所以侵略两河流域的外族,会顺带席卷埃及,埃及也早已不是原来的面目。印度看似也有喜马拉雅山脉,三面环海,十分安全。但它西北处没有任何天险,暴露无遗,终究还是被蒙古人占领,莫卧儿帝国后,印度文明的遗存也所剩无几。




只有中国得以保存古代文明,延续至今,除了自身民族的强大,外在的保障也很重要。




但恶劣终究是恶劣的,影响生活依旧让人痛苦。




然而,中国人是真的很厉害。生得不好,我就给你改,改到你让我日子过得满意为止。三代以降战国,大禹治水,都江堰、郑国渠、芍陂,隋往后,开京杭大运河,贯通南北,皇帝高坐北京,南方的琼花终究也可以赏到。




说中国人不信神是有一定道理的。中国历史上从未被哪个宗教控制过,就算梁武帝三次舍身佛寺,大臣们也没说请方丈回来当个国师。对于中国人而言,神充其量是个附加值,求人不如求己。占卜出大凶,事情照做不误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是和你瞎说的。“不怨天,不由人。”、“我命由我不由天。”不止你的作文在用,古人也是这么觉得的。




大的水利工程谁都知道,但种田这活,小河小渠也不容忽视。中国的农民是真的聪明了,再烂的地都能给你长出粮食来。中国人对地力的使用和研究早就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




因为没有一个民族,像中华民族这样清楚地明白,土地对人的重要性。兴许别的民族没了地,可以跑到别处,但凭中国的人口体量,只能各自守着一亩三分地,活命。




什么耦犁曲辕犁,什么翻车筒车风力水车,什么稻麦轮作制度,垄作法,耕耙耱技术。中国的农民真的绝顶聪明,而且动手能力强。所以我们有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,尽管“小农”一词听起来不那么优美。




在大江大河五湖四海都得到治理的基础上,中国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了,那这一经济创造了什么?




别着急,先问个问题,这个问题我的历史老师抛给了我们,我也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




“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?”




学历史的或者正在学历史的人,张口就能报“封闭性”,“脆弱性”




然后思考一会儿,是不是大部分人都会想到“落后”一词?毕竟在我们的历史认知中,小农经济是近代中国落后世界的原因之一。




但是近代不代表古代,你说小农经济封闭脆弱,可以,但若说它落后,那这么一个负面的经济,聪明的古人选择它干嘛?




如果说小农经济是落后的,那试问,落后的经济基础是否会诞生繁荣的上层建筑?中国古代文明是辉煌至极的,这点有目共睹,辉煌的文明会建立在落后的经济上吗?好像也太奇怪了。




所以说,小农经济并不落后,它在古代是很先进的生产力。“落后性”不是它的特点。




但“分散性”是。




中国人有地就种,地荒了或者逢灾年,就逃荒,逃到能种地的地方去,继续生存。于是周灭亡后,中华大地上,是一块一块的土地,东一片,西一片,很分散。




分散的土地没法直接进行轻松的管理,如果管理不好,就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国家,就会小国林立,各自为战。




怎么样才能把分散的土地聚合成一个国家并稳固?




统治者们做了一件事,把每个农民,一家数人,编在一起,叫“户”,一户几口,叫“户口”。然后派地方官告诉这一家子,你们就在这里呆着,不许乱跑,年成不好我们少收你税,赈济你都可以,但你不能乱跑。




农民们都答应了。




这个做法形成制度,叫“户籍制度”。




户籍制度出来了,百姓不再乱跑,于是五户一亭十户一里,百户之邑千户之县,万户之郡十万户之都,就这么都有了。




国家最基本的人口单位被制度联系在一起,从征税到征兵,都不在话下。这个制度并不是那么僵化,而是在不断改良,后来历朝历代都在做这件事,削弱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关系。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,从赋税到人头税,农民的自由度不断变高,更何况,他们的子女还可以读书做官。




户籍制度之上,是国家体制,于是有了专制制度。




不要忙着诟病中国古代的专制,不要急着赞扬西方早期的民主。它们没有什么绝对的先进与落后之分。




你应该知道,最民主的希腊亡国数次,最专制的中国延续至今。难道说,匈奴南侵,我们的汉武帝应该先召开国民大会,讨论征不征兵,怎么抵抗。那么大个中国,从上到下讨论完毕。等讨论出结果,估计长安已经不在汉朝手里。没有什么好不好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




多亏了这些制度,中国的大一统才能延续。在国家体制的运转下,我们能修万里长城,修宫殿庙宇,修运河堤坝,能构筑奇迹。我们小到钟鼎锦绣上的花纹,大到九层之塔上的永明佛灯,都能做。万国来朝,四夷宾服。犯天威者,虽远必诛。这些景象,不是任何民族都能做到的。




从治水到治国,都是一样。




时至今日,站在黄河长江边,听滔滔水声。或者去博物馆,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历史遗存时,是否会感受到,这个民族,有多么伟大。




北京皇城万阙,南京梧桐细雨。西安掖天下之势,杭州领江南神秀。任何的城市,甚至是这座城市里一朵不起眼的花,仔细听,都是五湖四海三江的气概。


评论
热度(470)

⭐一只唐大鸠

好好学习天天向上
这里唐鸠
不怎么在这里发东西了

© ⭐一只唐大鸠 | Powered by LOFTER